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這是一句說明一件不尋常的事情發生改變原本一個人的想法的轉捩點
其實在這個社會上或者什麼性質的團體、政黨組織等等.... 學習與人面對面溝通等融入這個社會之道
這是社會必備基本條件,不過這些基本的融入社會必須面對千千百百種的個性的人
就像當兵一樣,一樣米養百樣人,有的人可能有什麼某某知名大學的頭銜亦或者什麼社團
跟什麼企業的公子哥也或者他是一位某個地方當地的角頭兒子也說不定
好好壞壞心中皆知,可是重點來了,你一定要跟那些個性的人相處,做事風格在怎麼窩輟
都還是要好好的相處,不然往後的日子就難過了,唯有以和為貴的相處才能共存,不同則都誰都難過
不過這是在說當兵的環境,那一般的團體呢? 舉例志工團體來講好了,志工團體就是要服務這個社會
不管服務的主要範圍在哪,都是以服務為目的,當志工或多或少都會交到不少的朋友
這也是當志工可以得到的人脈之一,不過當一個團體吵架了或者相左或者誤會等等
覺得如果我是團體裡的一位人物的話,我的想法盡量不要加以搧風點火,如果心平氣和的狀況之下
話比較能好好的溝通,有時候想想電視新聞上報導什麼口角引來悲劇等等
溝通是最好的橋樑,不過都該理性的好好談,就算心裡或許都有些不滿意,但理上面也會接受的
人並沒有喜歡別人的義務,也沒有一定會被喜歡的權力,但一個團體裡,基本的人之常情交談必須有
這是禮貌至上的社會,就像之前有位老師跟志工團體致詞時說的,一個團體可以去找你喜歡的人聊天等等
亦或許有比較不喜歡的人,你可以少跟他接觸,我覺得老師說的很有道理,不過現實並不會像老師說的
那樣,我也想起我的大學畢旅事件,根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事情發生在去年快畢業的那個時候,A方同學找另一方B方同學邀約說要去畢旅
不過B方同學們幾乎都是說畢旅好但是就是沒鬆口答應要去畢旅
A方努力地說服B方同學,而到了畢業旅行的日期快到的時候,B方同學有一些人鬆動了
一部分的人報名了,可是因為觀念的分歧,又分成了坐校車去港口搭船,而另一方覺得要騎機車去
討論又討論,也提出了投票,沒想到投機車去的比較多,可是平心而論,搭校車再搭船比較合理
因為去澎湖回台灣名產一大堆騎機車根本就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A方同學的頭,就是這次畢旅的策劃人
他認為騎機車去太累了,執意要坐校車,不過B方大都要騎機車,然後討論出來就是搭校車的坐校車
那些想要自行機車的就自己騎機車去港口,不過B方又起爭議了,B方說為什麼不尊重多數人的表決
A方坐校車對他們不公平,然後A方的頭也有點情緒化的回應B方,結果造成後續B方集體拒絕畢旅
直接缺席了大學畢旅,之後還互相槓上,感情破裂,所以這一個憾事真的不希望他再度發生。
留言列表